个人简介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2年)。长期关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模式及制度变迁的跨国比较以及大国发展战略。

金融货币和房地产政策对家居产业和家居消费的影响

编者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江学院特聘教授,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的李稻葵先生应老朋友中国木业国际网-《国际木业》杂志总编辑李洪帆先生的邀请,参加由中国木业国际网-《国际木业》杂志、中国家具协会和《家具真情TIME》杂志联合主办的2011年第二届中国板式家具发展论坛,为家具行业带来中国金融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对家居行业、家居消费影响的分析。


李洪帆:目前,“十二五”规划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确定了,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您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房地产政策,未来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

李稻葵: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在这个情况下国家提出要把控制物价放在首位。我的理解,控制物价放在首位,政府实际上要抓多件事情,不仅仅是货币政策。首先,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帮助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和工资上涨较快的压力。因此,国家也正在考虑出台一部分的税收政策。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组合来调整大家的预期。包括加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我预计,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这些政策会在今年上半年密集出台。到了今年年终,可能会有一个观察期,观察政策是否奏效。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物价水平到年终可能会逐步地稳定下来。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有理由预期我们整个政策组合的出台的密度和强度,到了下半年会逐步地放缓。也就是说整个政策的调整的密度,集中度在上半年,下半年可能会放缓。


李洪帆:按照您的分析,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否会在下半年得到遏制?

李稻葵:现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来自于两个因素。从国内因素来讲,是工资较快增长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国际因素是输入型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我觉得有理由相信,国内因素到了下半年基本上能够稳定下来。国际因素比较难说,不过根据目前综合的情况来看,到下半年我觉得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应该有理由相信下半年国际原材料的上涨态势,可能会有所放缓。综合国内、国际两个因素来看,下半年会比上半年的风声可能会松一点。


李洪帆:在您看来,人民币汇率政策会是怎么一个走势?

李稻葵:汇率政策要分别从今年、明年和后年来看。今年的情况看来,还是有升值的压力,这是到目前来看已经体现出来了。但是要看到,由于中国现在外贸的对外顺差的幅度降得比较快。比如说去年,2010年已经降到了GDP的0.3%。今年很有可能降到2%以下。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明年2012年以及2013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和步伐都会放缓。当然了,2013年之后主要看什么?看美元。我现在担心美元有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出现比较大规模的、比较快速的贬值。美国的国债券,也会以抛售的压力出现比较快的上升。如果这两件事情发生的话,那么人民币又不可避免的对于美元有比较快地升值。所以总得来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态势,今年4%—5%,甚至于多一点。明年应该有所放缓,但是过了这段时期之后,那就是取决于美国的因素了。如果美国自己控制不好,人民币被迫对美元就会大幅度升值。


李洪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的走势,还有包括居民消费和购买力的情况会是一个什么状态?

李稻葵:在我看来,今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革命性的一年、格局变化的一年。也就是说今年政府密集地出台了非常高强度的政策,包括限购令,限购令的出台正在改变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因此,下半年老百姓预计房价会不断地上涨的这么一个预期会改变,同时今年又新建保障性住房。那到了下半年主要的大型城市,一线城市的房价应该能够稳定下来,甚至于有所下降5%或者是10%以下。今年是房地产的转折年,但也要分清楚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差别。一线城市,国家现在对地产的价格上涨态势控制比较严,控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之内都会改变,都会缓解。二、三线城市仍然有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加快的基本要求。所以我相信,二、三线城市到了今年年底,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退出限购令的倾向。这一部分城市只要价格不会太快上涨,对全局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整体而言,地产今年是革命性变化,但是要区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



李洪帆:房地产这种变局,是否正好和中国推行的城镇化政策和方向是一个很好的契合和推动呢?

李稻葵:房地产的这个变局,应该和整个城镇化联合在一块。超大型城市,例如北京、上海以后人口扩张的速度,我相信会有所放缓。因为确实出现大城市病,城市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化一定会加速。这种城市化加速和现在推行保障性住房,以及正在进行一些限购令并不矛盾。所以,二、三线城市的限购会逐步地变得更加灵活,它的保障性住房可能会大规模推动,而保障性住房的一个使用对象,可能将会是一些刚进城的外地的居民。所以像成都、像贵阳这些城市,我相信以后人口规模还会扩大。像庐州、像广州旁边的城市惠州,我相信它的城市规模还会扩大。所以控制房地产的价格过快上涨,它本身也是为了城镇化进一步推进。设想一下,如果房地产价格在二、三线城市不算上涨,那它的城市化进程会放缓的。


李洪帆:家具产品跟房地产有很大的关系,跟城市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说在一、二级城市,因为房地产限购令,可能在一些供求关系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机会是不是在三、四级市场就会有一个更大的机会,您怎么看?您会给家具行业什么建议?

李稻葵:板式家具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发展前景是不一样的。在一线城市可能主要的是提升质量,对部分小房子换大房子的换居居民,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需要高质量的板式家具,包括特别强调环保的,这个是继续有发展空间的。在二、三线城市,那么大量的市场需求来自于刚刚进城的,从农村进城|从外地进城的这部分居民。这部分居民或者进入了保障性住房,或者在当地买了适合于自己经济能力的住房,这部分人都继续地成为板式家具的需求生力军,所以作用、定位是不一样的。二、三线城市主要看扩张,一线城市看质量。


李洪帆:是否有相关的数据可以给我们参考?

李稻葵: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基本都在2000万左右,我想未来五年不大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上涨。这些城市的水资源以及其它资源的瓶颈已经非常突出。二、三线城市从总体上讲,增长空间非常大。我国现在是48%的城市化率,国家提出基本上“十二五”规划期间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就是1300万人口,所以一年是1300万人口,这还不包括已经进城的外来工人。这部分外来工人现在只是个人在城市打工,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把家庭带进城,在城市里真正安家,意味着从单身宿舍,从租房变成自己拥有房,也可能是保障性住房。从几个人住一间变成一个家庭住一套,他对家具的需求会不同比例的上升。所以一年至少1300万,很保守的估计新增的城市居民,加上已有的居民的城市化的深化,深层城市化,这些可能是家具的需求的主力军。


李洪帆:不知道您是否关注到小城镇的发展,尤其是乡镇的发展,您认为这一块会有怎样的发展态势?

李稻葵:至于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现在是国家政策层面有一个争论。一派人的意见还是以发展城市为主,包括县城。另一派的意见,就是不要搞县城,搞很多的城镇。我长期坚持我自己的观点,觉得还是城市化。尽管我刚刚用了城镇化,只是为了符合政府的习惯用法。城市化是发展重点,因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约束型的国家。如果搞很多小城镇,就是欧洲模式,资源会浪费,资源也无法支撑起来。只有把人口聚集在中型的或者聚集在大型的城市,才能够实现资源集约型使用。所以我个人观点,恐怕以后的城市化或者城镇化的主力军,会发生在一些三级城市、四级城市。我们说的是县级市或者是地级市,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小镇,乡镇这种方式是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发展方式,在中国恐怕难以推行下去。在我的观察看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比较喜欢于大中型城市,劳动分工较细,医疗条件较好,文化设施也较多,所以这个可能是一个方向。不过在大城市生活跟小乡镇生活可能家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大城市可能讲究比较精巧的,比较现代化的,比较时尚化的。那么小城镇,也许是追求规模比较大的这种传统的家具。这一点是不一样的。


李洪帆:在这种大的宏观背景下,居民的消费和购买力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李稻葵:中国经济我想未来五年会有一个重大变化,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整个GDP。过去18年以来,我们的可支配增长速度是低于GDP的。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这个趋势会扭转过来。基本的原因就是现在出现了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同时资本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劳动所得的收入,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会超过整个GDP。所以2009年我们是18年来第一次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了,从前是下降的。所以我坚信,由于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居民的购买力、居民的消费,会在未来若干年持续地上升。事实上过去两年,居民的消费的增长速度是超过GDP的。而且过去两年,剔除物价影响,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稳定在14.8%到15%左右。这件事情非常值得我们家具业的各位领军的人物仔细研究。老百姓的支付能力、消费能力在上升。


李洪帆:居民的消费和购买力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预期?

李稻葵:未来几年会延续这个趋势的发展,因为这是大趋势。劳动力相对短缺,资本相对过剩。因此劳动力所能够控制的,所能够占有的GDP的份额会不断上升,也就是消费会上升。因为消费的主要支撑点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主要的来源是劳动收入。


李洪帆:中国的家具产业过去的出口比例比较大,现在的出口在慢慢下降,内需在上升。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许多高档木材等原材料还总要是进口的。这种背景下,根据您对宏观经济的了解,对家具的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品,您会给全行业有什么建议?

李稻葵: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大的机遇,一个机遇就是随着企业生产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应该能够更好地打入西方国家的一些中高端的市场,这个肯定是大势所趋。随着设计能力、加工能力的提高,追求质量而不是简单追求数量,这是第一个趋势,进入中高端的肯定是一个趋势,我想根本就不言而喻的。第二个趋势是内需在上升,这使得我们的家庭有越来越高的支付能力和购买能力,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进口一些质量比较好的一些原材料加工一些质量比较好产品给消费者。

产品进口,这个也是大势所趋。欧洲主要国家,还有日本、美国,未来若干年的增长速度不会太快。所以它们的市场购买力相对而言会停顿。尤其是国外的房地产,我想一两年之内不可能完全翻身。所以国外市场产品相对过剩将会持续存在,这也为我们进口一部分成品,进口一部分组装的半成品提供了条件。刚刚我也谈到,人民币对美元,尽管这一两年升值的压力会有缓解,但是若美国没能很好地解决自身问题,美元对人民币、对其它货币会出现大规模的贬值,一旦出现大规模贬值,那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国进口一些原材料和产品的机遇。


李洪帆: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是不是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内需的加快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国国内市场会不会迅速地国际化?

李稻葵:我相信一定是这个趋势。中国的家具的市场,我想如果不是的话,那未来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家具产业,尤其是板材。市场的质量,老百姓的需求,对质量的需求可能会不断地提高。我刚刚谈到了,百姓的可支配能力提高,支付能力提高,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在这个形势下,我们得利用好国际机遇,把国际一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加工的设计理念引进来,让中国的市场能够整合全球的一些生产的要素,像技术、资本、产品、其他的一些品牌、仪器。国际化的文章,我相信还是可以做的。这个国际化我们不妨称之为高层次国际化,如果说过去十年,加入WTO过去十年我们是依靠出口,是卖廉价的中国成品作为国际化的先驱的话,下一阶段就是以中国的市场为依托整合全球资源,就是高层次国际化。


李洪帆: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中国的家具企业、制造企业,包括设备制造企业,都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进行了第二次升级和发展。但是这都是一种质量方面的升级,并没有在管理、设计风格、文化创新等软件方面得到大的升级和发展,我感觉我们会不会将面临另一个大的挑战呢?

李稻葵:我认为更应该引进的是一些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比如说家具产业过去更多的是制作,销售顶多是搞一个展厅来销售,今后一定会变。美国西欧的一些销售模式、生产模式,它的重点是在服务、在销售。而这个销售不见得是进展厅的,它的这个销售是放在网上,然后它派工作人员、销售人员登门服务,帮助客户测量尺寸,设计家庭需要。然后进行定量的定向的加工,这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未来家具的产业,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多地演变为一个服务业。光是靠制造不见得能够升级,一定要把制造和服务结合在一起。


李洪帆:这次论坛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定制化模式将带来家具业一场革命。因为,虽然定制化是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来的,但是它形成了一套最新的生产、管理和信息体系。尤其是背后支撑的那一整套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体系。现在,我们的衣柜橱柜行业得到广泛地应用,企业因此成长很快。但这种体系可能对于中国家具产业和企业会产生一种革命。就是如果我家具业不做供应链和信息系统的电子化,如果其他大规模生产的家具企业也主动地去采用这套供应链,包括信息化管理体系,我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整个家具业在管理软件体系上有个非常大的提升和革命?

李稻葵:完全如此,回顾咱们白色家电的发展历程,例如海尔、小天鹅。实际上,我觉得完全打产品不见得打得过日本,不见得打得过德国。但是,海尔它们这些企业有一个重大的一个创新,它服务搞得好,它登门服务、售后服务搞得非常好,而且也很便宜,它在服务上面战胜了那些合资品牌。所以我想家具也一定是这么一个模式。以后订家具,一个电话,上门服务,通过网络或者产品资料登门服务。然后几个星期以后,一两个星期以后上门装,装得不合适再重新改。这可能是以后家具行业的重要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我相信家具行业能够完全有创新,完全能够战胜国外的一些类似意大利的那种高端品牌的竞争力。

我的建议是宏观的环境要关注,毫无疑问。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抓住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中国老百姓不断上升的需求这么一个大趋势,让我们这个行业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也坚信家具行业,由于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一定能够走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结语:也希望教授能够经常关注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能够多一些交流来帮助我们行业成长。所以这次代表我们行业这些企业家感谢你的分析,非常感谢。